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经营主要品类包括以小吃美食为主的早市和夜市,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以及各类日用品等。参与主体主要为流动商贩和街边店占道经营的商家。此外,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城市中,地摊经济也可能展现为文艺长廊、工艺品零售、戏剧演出等独特的文旅项目。
地摊经济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特点。由于这些特性,地摊经济满足了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并为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摊经济曾对解决失业问题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缓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地摊经营缺乏规范管制,对交通、环境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地摊经济一度在全国许多城市受到限制。
地摊经济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上游领域主要涉及支撑地摊经济的硬件设施,如车辆、货架、电饼铛等;中游则是地摊商品的流通,主要商品包括食品饮料、农产品和日用品;下游面对的是消费者。产业链中的上游硬件设施与微车行业紧密相关,小型车辆如微型货车、微型卡车等服务于地摊经济。在我国,微型车辆的销量在2019年出现下滑,但受到地摊经济热度的刺激,在2020年5月销量大幅增长。
地摊经济的上游商品售卖主要以休闲食品为主,摊贩的小吃一般以麻辣烫、烤串、卤制品、坚果炒货为主。卤制品、坚果炒货主要源于休闲食品,是地摊经济中常见的商品类别之一。
地摊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规范管理、城市环境与形象维护等挑战。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顶层设计的完善,地摊经济有望在保持其优势的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