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技术在现代科技和产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身份验证和安全领域。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其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业界和用户关注的焦点。本报告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电信终端产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身份认证联盟和移动APP创新与个人信息保护实验室为依托,深入探讨了生物识别隐私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报告总结了全球生物识别产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近年来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3亿美元。北美和亚太地区在全球生物识别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北美地区市场占比居首,达到33.5%。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涵盖了金融科技、安防等领域,还深入到了民生、智慧家庭等新兴领域。
然而,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也日益严峻。报告中提到,生物识别隐私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特定生物识别模态信息保护缺少明确标准,生物识别信息过度收集使用难以识别和举证,设备及应用抵抗攻击的能力参差不齐,深度伪造生物识别信息难以判定和追溯,生物识别算法缺陷引发高误识率,传感器数据缺乏权限保护,以及生物识别模型面临被窃取的风险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生物识别隐私保护要点。这些要点包括落实规定要求,及时自查自纠,对接国际规范,输出中国方案,健全标准体系,完善评价指标,提升安全能力,落实告知同意,构建评估机制,提升保护力度,加强技术研究,创新技术手段,赋能技术落地,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制定保护机制,完善供应链管理。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生物识别隐私保护行动倡议,以促进行业自律和企业主体责任的明确。这包括加强行业自律,依托公众监督,及时响应用户关切,规范信息共享规则,明确责任归属,规范推送及权限调用,加强用户可知可控,提高应用防护能力,保障用户合法权益,规范平台信息声明,保证下载用户知情,完善安全审核职责,落实分发上架机制,鼓励各方合作共享,强化产业协作体系等。
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安全风险。面对这些挑战,报告呼吁业界、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立法、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和行业自律等多方面的措施,构建起更加安全可靠的生物识别隐私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