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谁能告诉我,人们对雷暴的传统看法是什么?
2. 回顾富兰克林的人物特点和他对科学的贡献。
1. 学生回顾并回答问题。
2. 学生分享对富兰克林的印象和他科学探索的意义。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课文具体段落。
1. 分角色朗读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富兰克林的勇气和决心。
2. 讨论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的动机和过程。
3. 分析“风筝实验”成功的原因,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4.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体会富兰克林的探索精神。
1. 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实验的细节。
2. 学生思考实验成功背后的原因,如富兰克林的严谨态度和创新思维。
3.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这部分通过深入学习,让学生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三、课文深化理解。
1. 阅读第三段,理解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意义。
2. 分析避雷针与“风筝实验”的关系,探讨科学发现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设想如果缺少了富兰克林的发现,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1. 学生阅读第三段,概括富兰克林的发明及其作用。
2. 学生探讨科学发现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提升科学素养。
3. 学生展开想象,讨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科学发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 总结全文,提炼富兰克林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科学精神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分享从本课中学到的启示和感悟。
1. 学生总结课文主题,提炼核心价值观。
2. 学生反思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应采取的态度。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结尾的总结旨在让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
五、课外拓展。
1. 布置作业:阅读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撰写一篇读后感。
2. 探索活动: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或验证一个科学原理。
1. 学生自主阅读,积累更多科学家的故事,增强科学素养。
2. 学生动手实践,提升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课外拓展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天火之谜》这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和精神。这是一堂融合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的综合性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