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数学知识的教授应紧贴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因此,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去游乐园四课件”在设计时便充分利用了游乐园这个充满乐趣的主题,通过生动的课件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在引入新课之前,老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游乐园背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会首先引入长度单位“米”,向孩子们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并通过让孩子们想象或用绳子摆出100个1厘米的长度来直观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由于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适合用来描述较长距离或物体高度,课件中的图片如学校操场的长度、篮球架的高度等,都能帮助孩子们形成对“米”这个单位的直观印象。
接下来,课件会介绍厘米这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接触到使用厘米作为测量单位的场合,例如书本的宽度、课桌的高度等。课件会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一张桌子的高度是70厘米,黑板的长度是3米,让孩子们在实际物品中认识并使用厘米。这样的生活化例子,能够使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长度单位的使用。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厘米和米使用场景的理解,课件中设计了填空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孩子们需要判断不同物体的长度应该用厘米还是米来表示。例如,门的高度大约为2米,而一扎线的长度约为15厘米,黄瓜的长度也约为20厘米。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在练习中逐渐养成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和正确使用能力。
进一步地,课件通过一系列比较长度的题目,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概念的应用。例如,题目会给出橡皮、房子、大树等的长度信息,并要求学生填写正确的单位。通过这类题目,学生不仅能将新学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还能加强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尺寸估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课件中还设计了填空和比较大小的练习,例如铅笔、旗杆和毛巾等物品的长度比较,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到如何估计长度,并通过练习加深对厘米和米转换的理解。通过对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如50厘米与5米、100厘米与1米、92厘米与90厘米、40厘米与40米等,孩子们能够掌握使用“=”、“<”和“>”等比较符号,从而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件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考虑到了课堂互动和趣味性。例如,通过在游乐园背景中穿插小火车、摩天轮等游乐园元素的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课件的多样性和实用性,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的初步概念,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通过使用北师大版“去游乐园四课件”,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这不仅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