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软件开发方法:在IT项目中,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控制流方法等。结构化方法强调逐步分解,逻辑性强;原型化方法适合需求不明确的情况,通过快速构建原型与用户交互;面向对象方法基于对象和类的概念,易于维护和扩展;控制流方法则侧重于程序的执行流程。
2. 原型化方法:原型化方法通常在识别基本需求后开始,包括开发工作模块、修正和改进模型等环节。原型形成后,用户可以提出反馈,进而完善系统。
3. 需求分析:当用户对系统目标不清楚时,原型法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它能帮助澄清需求并迭代改进。
4. 软件工程方法的发展:早期的软件工程方法主要是结构化方法,随着技术进步,面向对象方法和敏捷方法等逐渐发展起来。
5. 结构化与原型化方法关系:这两种方法不是互斥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共同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以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
6. 原型化方法中的用户反馈:原型系统运行后,用户主要提供关于用户界面改进的意见,而非编程语言选择、程序结构或执行速度。
7. 原型化方法流程:从不确定需求的用户界面开始,逐步形成系统界面原型,并根据用户反馈迭代改进。
8. 原型化方法特点:原型化方法强调快速确定需求,加强用户参与,并简化项目管理,而非加速系统架构设计。
9. 状态图中的信息流触发:信息流被触发的条件通常是前一活动的完成。
10. 对象状态理解:对象状态在交互中可能会改变,但状态的转换需要事件触发,且状态变换可能伴随着执行的动作。
11. 状态图的表述:状态图捕捉对象生命周期中的变化,但并非所有交互都会改变状态。
12. 活动图的用途:活动图主要用于描述工作流程,展示任务的顺序执行。
13. 协作图的基本元素:包括对象、链接和消息,用于表示对象间的交互和链接关系。
14. 协作图的特性:除了交互关系,还描绘了对象间的链接关系。
15. 消息序列的表示:顺序图和协作图是用于表示消息交换的两种图形。
16. 继承机制:类之间的继承关系使得子类可以共享父类的属性和操作。
17. 整体-部分结构:体现了面向对象的聚合概念,是对象组合的一种形式。
18. 类的类型:边界类、实体类和控制类是面向对象分析中的三种基本类别。
19. 面向对象分析核心:识别问题域中的对象及其关系是关键。
20. 类的实例:每个具体的对象都是类的实例。
21. 对象的静态特征:属性是对象的静态特征,描述对象的性质。
22. 描述对象行为:状态图用于描述跨越多个用例的单个对象行为。
23. UML用例描述:用例图用于描述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
24. 实体关系图:不属于UML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它通常用于数据库设计。
25. 用例与类的比较:用例描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而类描述系统内部结构。
26. 分配用例职责:通过消息传递将用例的职责分配到分析类中。
27. 错误的用例说明:用例是用户的角度出发描述的,而不是Actor的行为。
28. 关于用例的描述:用例通常始于用户的触发,止于系统边界,描述了系统提供的可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