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1. **抗震设计原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设计时需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
2. **抗震验算方法**:包括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弹性体系,但不适用于弹塑性体系;底部剪力法常用于简单结构,考虑突出屋面构件时需考虑增大系数,但不应错误地认为所有效应都向下传递。
3. **刚心与地震惯性力**:刚心是结构刚度矩阵中心,地震惯性力作用点并不总是与刚心重合,而是与质心位置有关。
4. **轴压比与位移延性**: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这意味着轴压比大的构件在地震中更可能失去延性,不利于抗震。
5. **地震参数**: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影响,不同地点的烈度可能不同。
6. **地震波类型**:纵波速度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且只有横波能在固体中传播。
7. **场地因素**: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和液化等级对地震影响显著。场地特征周期与地震分组和场地条件相关,液化等级分为三个等级。
8. **竖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和大跨、长悬臂构造在设防烈度为8度或9度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9. **扭转效应**:质量和刚度不对称的构造在地震作用下要考虑扭转影响。
10. **地震对土体的影响**:软土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大变形,可能导致土体液化,影响结构稳定性。
11. **抗震设计参数**:重力荷载代表值是竖向荷载与可变荷载组合的值,但不等于两者之和。选择构造自振周期应接近场地卓越周期,以减少地震能量的共振。
12. **构造规则性**:平面凹进的一侧若不超过宽度的20%,则视为规则构造。
13. **抗震性能**:钢构造通常比钢筋混凝土构造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更优;框架柱的轴压比过大可能降低其抗震性能。
14. **发震断裂影响**:设防烈度小于8度时,不必过分考虑构造物附近发震断裂的影响。
15. **地震烈度概念**:地震基本烈度是指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与设防烈度不同,后者是设计依据的地震强度。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参数和场地条件的影响,是进行抗震设计时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