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是现代制造业中重要的自动化设备。CNC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经历了从最初的硬件数控NC到现代的微机开放式CNC系统的演变。
第一代CNC系统诞生于1952年,主要由电子管和继电器构成,采用模拟电路,标志着自动化制造的开端。第二代系统在1959年引入了晶体管和数字电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1965年,第三代系统采用了集成数字电路,预示着计算机在CNC系统中的应用。到了第四代,1970年开始内装小型计算机,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计算能力。第五代系统则在1974年引入了微处理器,增加了字符显示和故障自诊断功能,为后来的实时软件、精度补偿和无人化运转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CNC技术不断进步。从1976年到1995年,CPU性能提升,伺服驱动技术从直流模拟伺服过渡到交流数字伺服,实现了更高的进给速度和更小的设定单位,如0.0001mm。同时,系统的扩展功能也日益丰富,如软件扩充的数控功能、刀具补偿、固定循环、人机对话界面、色彩显示、会话编程和仿真等。
CNC系统的技术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分辨率、进给速度、联动轴数、主CPU的位宽以及伺服系统类型。低档系统通常配备8位CPU,中档和高档系统则升级到16位、32位,甚至是采用RISC技术的64位CPU。伺服系统从步进电机、开环直流到全数字交流伺服,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此外,内装PLC和PC功能的增强,以及通信接口的多样化,如RC232C、DNC接口和MAP通讯接口,使得CNC系统能够更好地集成到网络环境中。
CNC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上,核心是计算机,包含了CPU、存储器、总线和各种外围设备。软件层面,有操作系统管理软件、控制软件以及应用软件,如输入输出程序、显示程序、诊断程序、译码程序、补偿计算、速度控制、插补程序和位控程序等。这些软件协同工作,将输入的加工程序转换为控制信号,驱动伺服电机实现精确的位移和速度控制,确保机床按照预定的路径和参数加工零件。
计算机数控装置是制造业中自动化、精密化的关键设备,其技术发展历程体现了科技进步对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显著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CNC系统将继续向着更高精度、更快响应、更智能的方向演进,推动制造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