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在长安沦陷后的囚徒生活和对国家、家庭的深深忧虑。
2.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公元755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导致唐朝社会动荡,长安城被叛军占领,对杜甫等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即使国家遭受重创,自然景象依然生机盎然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乱后荒凉景象的感叹。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为载体,传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伤和离别的痛苦,生动描绘出战乱对个人情感的冲击。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揭示了战争持续之久,以及家书在战乱中的珍贵,家书意味着家人的消息,其价值超过了黄金。
6.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焦虑和忧愁而白发生长更快,甚至无法承受头饰的情状,表现了战乱对个体身心的巨大压力。
7. 《春望》的炼字技巧体现在如"破"、"深"、"感"、"溅"、"恨"、"惊"、"连"、"抵"等字词上,这些字精准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所见景象的沉重。
8.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杜甫作为"诗史"的称号,他的作品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尤其是民间的疾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9. 杜甫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从早年的豪情壮志,到中年的忧国忧民,再到晚年的悲天悯人,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深度和广度。
10. 郭沫若对杜甫的高度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他以诗歌记录历史,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春望》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唐朝动荡时期的缩影,展示了诗人在国家动荡和个人困顿中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现。这首诗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并对杜甫的人生观和艺术成就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