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的理论体系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项目的成本计算、预算编制以及价格确定等多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工程造价理论时,首先要了解工程成本的基本理论。
工程成本理论是研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货币表现。理论成本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物化劳动(C)和活劳动(V)。物化劳动是指生产资料的价值,包括原材料、机械设备使用费、临时设施费、管理费等。活劳动则是指工人直接投入的劳动,如人工费、工资。此外,M代表剩余价值,即工人创造的社会价值中超出劳动力再生产部分,表现为利润。
工程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归因于特定工程的费用,如人工、材料、机械费用。而间接成本则是在发生时无法直接分配到某个工程,需要通过一定方法分摊的费用,如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费。
工程价格理论则关注如何将这些成本转换为市场价格。工程价格是工程产品的货币表现,反映了物化在工程产品中的必要劳动和社会剩余劳动。理论上的工程价格应该由C+V+M组成,但实际价格可能会受到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工程产品的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意味着工程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具有交换价值。
生产价格理论指出,工程价格由产品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构成。供求关系也对工程价格产生影响,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同时,工程价格与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工程产品价值、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表明,产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市场价格可能反映出这个价值或偏离它。当个别工程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时,企业不仅能补偿生产中的消耗,还能获得额外收益。反之,如果高于社会平均成本,企业可能会面临亏损。
在进行工程造价时,必须考虑这些理论原则,以确保成本估算的准确性,并合理制定工程投标报价,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同时,理解这些理论也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保障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