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论】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又称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环境中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69年,起初是为了替换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方式,提供更灵活、可靠的控制方案。随着技术的发展,PLC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早期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初期的PLC主要替代继电器实现顺序控制和定时功能,采用分立元件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以磁芯为主,编程语言为电气工程师熟悉的梯形图。 2. **中期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随着微处理器的应用,PLC的功能得到显著增强,包括算术运算、数据处理、通信和自诊断等,硬件增加了模拟量模块和特殊功能模块,存储器容量扩大。 3. **近期阶段**(80年代中后期至今):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PLC处理速度大幅提升,专用逻辑处理芯片的使用进一步优化了性能,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模块选择。 PLC的主要特点包括: 1. **易编程性**:使用梯形图等直观编程语言,便于理解和编写控制程序。 2. **可靠性**:设计时考虑了工业环境的恶劣条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3. **灵活性**:硬件可根据实际需求配置,软件可根据控制任务定制。 4. **扩展性**:可以轻松扩展I/O模块,适应不同规模的控制系统。 5. **经济性**:相比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PLC降低了安装和维护成本。 在应用上,PLC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如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冶金、造纸等,能够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和生产过程。它能处理数字和模拟信号,控制复杂的自动化系统,实现精确的时间控制、顺序控制和逻辑控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LC在物联网、工业4.0等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组件之一。
剩余37页未读,继续阅读
评论星级较低,若资源使用遇到问题可联系上传者,3个工作日内问题未解决可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