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旨在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课程,通常在高等教育初期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包括32学时的课堂讲授和16学时的上机实验,上课周期为第3周至第18周。教材选用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版,由樊孝忠等编著,实验教材则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与上机指导》第二版,由薛庆等人编写。此外,还推荐了两本参考书,分别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徐士良编著)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李秀等编著)。
教学内容涵盖了多个关键章节,包括:
1. **初识计算机**(4学时):这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基本组成。
2. **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6学时):讲解二进制、十六进制、ASCII码以及数据类型等,理解计算机如何存储和处理信息。
3. **微型计算机系统**(4学时):深入探讨计算机硬件,包括CPU、内存、存储设备等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
4. **操作系统和Windows XP**(4学时+4学时实验):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是Windows XP的操作和使用。
5. **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6学时+8学时实验):教授Microsoft Office套件,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 **多媒体技术基础**(2学时):简述多媒体技术,如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
7.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2学时+2学时实验):讲解网络基础知识,包括Internet的使用,如浏览网页和发送电子邮件。
8. **计算机安全**(2学时):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如病毒防护和数据保护。
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还期望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微机操作系统、互联网工具、电子邮件、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等实际技能。同时,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鼓励大胆实践和自学,以应对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
学习方法提倡任务驱动,通过实际任务如制作班刊、撰写简历和发送贺卡来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课程还要求学生准时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预习,及时复习,并提高汉字输入速度。
考核方式综合考虑了平时作业、上机作业和笔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业将以电子形式提交,要求学生建立个人文件夹,并通过网络提交。教学方法还包含多种形式的上机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