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鲁迅的生平与贡献: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多部杂文集,如《热风》、《坟》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鲁迅与诺贝尔奖:1927年,鲁迅曾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他婉言谢绝了这一荣誉。这体现了鲁迅的谦逊与对文学创作的纯粹追求。
3. 《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阿长是鲁迅家中的一位女工,文章通过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揭示了阿长的性格特点。
4. 阿长的形象:阿长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文章中通过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的睡姿,讲“长毛”的故事,谋害“隐鼠”等事件,展现了一个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关心孩子的形象。
5. 文章结构与主题:《阿长与山海经》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阿长的身份、描绘她的琐事、买《山海经》的情节以及阿长的悲苦身世。文章通过详略结合的手法,强调了阿长买《山海经》的事件,以此表达鲁迅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6. 作者情感线索:在阿长询问《山海经》时,鲁迅内心对她并无期待,但在她意外买来《山海经》后,鲁迅感到震惊并充满敬佩。这种情感变化体现了鲁迅对阿长从轻视到尊重的过程。
7. 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应了解鲁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认识阿长的人物性格,品味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以及学习如何观察生活并理解他人。
8. 词语解释:文章中提到了多个词汇,如“莫名其妙”表示事情奇怪无法理解,“深不可测”形容难以揣测的深度,“情有可原”指从情理上可以原谅,“面如土色”形容极度惊恐,“惶急”表示恐惧和着急,“诘问”是追问或责问,“惧惮”意味着害怕,“震悚”则描述因恐惧或激动导致的身体颤抖。
9. 文章段落分析: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阿长的背景、她的日常行为、买书事件和阿长的身世,详略得当地展现了阿长的形象和鲁迅对她的感情。
10. 内容详略处理:详写买《山海经》是为了突出阿长的善良和对鲁迅的关爱,略写其他琐事则是为了构建一个全面的阿长形象,虽然有缺点,但不影响她的正面形象。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描绘旧中国劳动妇女生活的一篇重要散文,通过对阿长这一人物的刻画,展示了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卓越的文学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