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认识区域》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认识区域”是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特点和类型,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区域的含义是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包含了区域的内涵、特点和划分目的。区域并非单纯指地理位置,而是包括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但边界可能清晰也可能模糊。例如,国家和行政区的边界通常是明确的,而气候区和植被区则可能有过渡性。
区域的类型多样,可以按照气候、地形、经济活动等多种标准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将区域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或者经济带、工业区等。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区域间的地理特性。
再者,区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整体性意味着区域内部各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尽管可能存在内部差异。差异性是指不同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开放性则强调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互动和联系,无论是自然要素还是社会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交流与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分析区域的含义,理解区域划分的目的,以及掌握不同尺度区域的特点。例如,大尺度的区域可能包含多种地理特征,而小尺度的区域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同时,区域的客观存在性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划分,反映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知。
此外,通过实际案例,如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不仅仅依据降水量,还考虑了蒸发量等因素,且其边界并非绝对明确,这体现了地理学中的过渡性原则。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差异,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展示了人地关系的密切联系。
通过“认识区域”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提高分析和评价区域差异的能力,为后续研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出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