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灾害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洪涝与干旱这两种常见但影响巨大的灾害,是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重要窗口。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主题,本章不仅涵盖了灾害的成因与特征,还强调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如何应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预防和应对。下面将详细解读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并探讨相关的教育意义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融雪、上游湖泊或水库泄洪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水位迅速上升,超出河流承载能力,进而淹没沿河及低洼地区的现象。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雨的集中和不稳定性,洪涝灾害频发。例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每逢夏季,集中降雨往往导致洪水泛滥,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破坏农田,淹没聚落,冲毁交通和基础设施,同时还会引发水土流失,甚至导致某些疾病的传播,这些疾病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与此相反,干旱灾害则是由于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引起的。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空气干燥,生态系统失衡,农业生产受阻,畜牧业也受到影响。例如,非洲大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长期面临干旱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草场的健康,还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导致社会问题。干旱还会引发沙尘暴、火灾和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自然灾害,学习和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出发,理解和分析洪涝与干旱等灾害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需要学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监测和预防。例如,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地表水体变化、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灾害风险区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灾害,还能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更有效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此外,本章内容还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比如研究孟加拉国的洪水问题,理解其成因和应对措施。通过这样的实践和研究,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应对策略上的差异。这些研究和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同时,本章还具有启发学生生涯规划的功能。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研究成果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理学科在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监测和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视野和方向。
高中地理第六章关于洪涝和干旱的教育内容,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并掌握了应对灾害的重要技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更为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科学决策和社会责任意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