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的兴奋性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心脏如何协调并维持其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脏的主要成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房内束、房室交界部、房室束(希斯束)和浦肯野纤维,这些细胞构成了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虽不具备明显的收缩功能,但拥有自律性和传导性,负责心脏的自主节律;另一类是一般的心房肌和心室肌工作细胞,具备收缩性,负责心脏的实际收缩与舒张功能。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静息电位是细胞未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而最大复极电位是指细胞在兴奋后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的电位。这两者水平的变化会影响细胞是否能够被刺激兴奋。
- 阈电位的水平:阈电位是引发细胞兴奋的最小电位,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细胞开始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
-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0期去极化主要是钠离子快速内流导致,离子通道的状态决定了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2. 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 有效不应期:在这个阶段,细胞无法对任何刺激产生反应,无论刺激强度多大。它包括确定不应期(细胞完全不响应)和局部反应期(只产生局部去极化,无法产生全细胞的动作电位)。
- 相对不应期:此阶段,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需超过阈上刺激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 超常期:在复极化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小的刺激就可能引发兴奋。
3.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 期前收缩是心室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收缩,可能是由于额外的刺激或异位起搏点引起。
- 代偿间歇是期前收缩后的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其有效不应期,因此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来时,无法立即引发新的收缩,需要等待不应期过去。
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例如,通过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节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此外,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也影响着药物对心肌的作用效果,对于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具有指导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保障患者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