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主要用于帮助那些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受损的患者。这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治疗原发病提供支持,以便改善患者的预后。在各种疾病状态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炎、肺栓塞,以及中枢性呼吸衰竭(如脑部疾病、外伤、肿瘤、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甚至严重的胸部疾病或呼吸肌无力,机械通气都是必要的。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包括呼吸频率过高或过低、呼吸节律异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5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持续升高和pH值下降,以及伴有严重意识障碍的呼吸衰竭。虽然没有绝对的禁忌证,但大咯血、肺大疱等情况可能相对不适宜立即进行机械通气。
在实际操作中,有多种通气模式可供选择,如控制通气(CMV)、辅助-控制通气(A-CMV)、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调节参数,如潮气量(VT)、通气频率(F)、吸呼比(I:E)、触发灵敏度(Trigger)以及呼气末正压(PEEP)等。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对于确保有效通气和改善气体交换至关重要。
机械通气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气道管理、病情观察和报警的识别及处理。气道管理涉及评估人工气道的安全性,如深度、位置和固定,管理气囊,保持气道湿润,并进行气道净化。病情观察包括监测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以及体温、尿量、X光片和血气分析结果等。报警的识别和处理是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压力过高(可能由气道阻塞、气胸、人机对抗等原因引起)或过低(可能由于管道漏气、气囊问题、呼吸机故障等导致),以及通气量过高或过低(过度通气或设置不当)等。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不容忽视,主要分为两类: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如气道感染、气管损伤、误吸等;以及机械通气直接所致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肺损伤、气压伤等。因此,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全面护理和密切监测对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