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概述与社会信息化》课程旨在为09级本科生提供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概览。课程共包含56个理论学时,14周的学习,另外计划16个实验学时和额外的30个课外学时,总计4个学分。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无纸化考试。主讲教师为李锐,可以通过提供的邮箱地址进行联系。
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知识点: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1936年图灵提出的逻辑机模型——图灵机,到1946年ENIAC的诞生,计算机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演变,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2. 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根据性能指标,计算机可分为高性能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和嵌入式计算机等,各自服务于不同的领域,如科研、商业、家庭等。
3.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1948年,冯·诺依曼提出的EDVAC方案,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以及采用存储程序控制和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
4. 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数据库、操作系统、编程语言以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发展。
5. 计算机硬件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显卡等,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功能,共同协作完成计算任务。
6. 计算机软件分类: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如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7. 计算机工作原理:涉及数据的存储、处理、输入和输出,以及算术与逻辑运算。
8. 数制转换与编码:介绍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转换,以及ASCII码、Unicode等字符编码标准。
9. 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包括人工智能的深化、新型计算机技术如磁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和历史,还能理解计算机如何推动社会信息化,并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