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第九章2》主要探讨的是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基础、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以及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方法。所得税会计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的关系、所得税的性质及其费用的确认方法。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基础首先指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是其产生的根源。会计利润遵循会计准则计算,而应税所得额则依据税法确定,两者可能存在差异。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在确认所得税费用时,有两种主要方法: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应付税款法简单地将所得税费用等同于应交所得税,而纳税影响法则考虑了差异对未来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两个层面。从利润表来看,差异主要在于收支项目的时间性和永久性差异。例如,某些收入在会计上免税,而在税法上却被视为应税收益。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差异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计税基础是指根据税法在未来可以抵扣的资产或负债价值。例如,固定资产的会计折旧可能与税法规定的折旧不同,导致暂时性差异。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方法通过分析暂时性差异来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计算本期所得税费用。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账户余额。计算公式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此外,还需要设置“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账户进行账务处理。
以案例A公司为例,其20X7年的所得税费用计算需考虑各种交易和事项导致的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通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分析暂时性差异,可以得出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计算出本期所得税费用,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总结来说,所得税会计涉及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的匹配、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处理,以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和记录所得税费用的过程。理解这些概念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合规纳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