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涵盖了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是0~25岁,而研究的重点对象则是中小学生群体(7-18岁)。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丰富,包括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校卫生监督、学校建筑设备卫生、教育过程卫生以及残疾儿童卫生等。
在儿少卫生学中,生长(growth)和发育(development)是两个基本概念。生长主要表现为身体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而发育则是细胞和组织分化及功能完善的过程,包括心理、智力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成熟(maturity)是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的水平。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以及程序和时间性的协调。
生长轨迹现象(growth canalization)是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而追赶性生长(catch-up growth)是指当生长发育受疾病、营养、心理应激等因素影响时,个体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但一旦这些影响因素被解除,机体将表现出强烈倾向回归原有的正常生长轨迹。
追赶性生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生长发育受障碍的儿童提供了赶上正常的机会,另一方面体重过快的追赶生长可能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成人疾病相关联。关键生长期(critical period)是指在发育过程中某些器官和组织有重要的发育阶段,若在此期间出现干扰,则可能形成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
发育年龄分期包括产前期、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儿少卫生学还涉及到了不同生长模式的规律,如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trend),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和近侧发展律(proximodistal pattern)等。其中头尾发展律指出,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从头部向尾部的顺序,即头部先发育,躯干次之,下肢最后。向心律是指身体各部分发育遵循从远端向中心躯干的顺序,如下肢先于上肢发育。近侧发展律则表示身体动作发育遵循从身体中线向侧面的顺序,即先进行近端动作,后进行远端动作。
儿童早期动作发育规律可概括为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由粗到细和从整体到特殊四个方面。此外,通过Scammon生长模式可以理解人体器官和系统的生长曲线,这些曲线反映出人体不同部分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如一般型、淋巴系统型、神经系统型、生殖系统型和子宫型等。不同生长模式的描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特征。
儿少卫生学的知识点包含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理论、关键生长期、发育年龄分期以及不同生长模式的规律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完整框架,对理解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