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中国农业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上。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四大牧区分别是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而种植业仅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和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东部地区以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为主,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带以种植业为主,分布着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则是海洋渔业基地。
2. 农业生产的南北差异:南北农业差异主要体现在耕地类型、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的选择以及熟制上。北方主要是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料作物以花生和大豆为主,糖料作物为甜菜,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是水田,种植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糖料作物为甘蔗,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3. 因地制宜原则:农业生产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安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自然条件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因素,不同的农作物对这些条件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人参喜欢冷湿环境,需要适当的遮荫,所以在长白山中部的缓坡森林区更适合生长。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政策和技术等,也会影响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效益。
4. 新疆农业特点:新疆农业主要依赖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河流和湖泊较少。阿克苏地区因夏季高温、昼夜温差大和充足的光照,适宜种植冰糖心苹果,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水果糖分积累丰富。
5. 援鄂物资与农业地域差异:新冠疫情时,各省援鄂的物资,如新疆的洋葱和苹果,反映了各地区的农业特色。新疆的洋葱和苹果等农产品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如长时间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其品质优良。
中国的农业地域差异体现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包括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种地域差异也体现出了我国农业的韧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