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高并发场景下,单个Redis实例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内存和CPU利用率两个方面。对于内存,单个Redis实例不宜过大,因为内存太大时,rdb文件会很大,这会导致在主从同步时全量同步时间过长,且实例重启恢复时数据加载时间也会过长,尤其是在云环境中,单个实例的内存通常是有限制的。对于CPU,单个Redis实例只能利用单个核心,使得单个核心要处理海量数据的存取和管理,压力巨大。因此,出现了Redis集群方案,它将多个小内存的Redis实例集合起来,利用多台机器上的多个CPU核心,以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高并发读写操作。 在众多Redis集群方案中,Codis是一个值得提及的项目。Codis是由中国人开发并开源的,最初由豌豆荚中间件团队推出,其后续技术积累还催生了另一个项目——TiDB,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Codis的出现,是在Redis广泛流行和RedisCluster广泛使用之间的时间窗口里,当时大型公司对于Redis在线扩容有明确需求,但市场上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案。Codis是一个使用Go语言开发的代理中间件,使用Redis协议对外提供服务,将客户端指令转发到后面的Redis实例执行,并将结果回传给客户端。 Codis通过动态增加Redis实例来实现扩容,以满足集群空间不足的需求。客户端操作Codis与操作Redis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客户端SDK无需任何变化。Codis是无状态的,意味着可以启动多个Codis实例以提供服务,且每个Codis节点是对等的。单个Codis代理的QPS能力有限,启动多个Codis代理可以提升整体的QPS性能,同时也能实现容灾功能。 接下来,深入探讨Codis的分片原理。Codis将所有key划分为1024个槽位,对客户端传来的key进行crc32运算得到哈希值,并用该值对1024取模,得到的余数即为key的槽位。每个槽位都映射到特定的Redis实例,Codis在内存中维护槽位与Redis实例的映射关系。如果集群中的节点较多,可以将槽位数配置得更大,例如2048或4096。槽位数量虽然是可配置的,但在不同Codis实例之间,槽位关系的同步必须依赖持久化存储。最初Codis使用ZooKeeper,之后也支持了etcd。 Codis的这些设计特点和工作机制,使其成为处理大规模高并发数据的有力工具。它的开源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都让它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Codis能解决很多问题,它仍然是一个中间件,是需要合理规划和维护的。对于开发者来说,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对于实现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至关重要。
- 粉丝: 2530
- 资源: 337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