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条记录被更新的时候,数据库引擎首先会尝试在它保存的数据块中寻找足够的空闲空间,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闲空间可用,这条记录将被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指向第二部分的rowid,该部分任然保留在原来的数据块中,第二部分包含所有的具体数据,将保存到另外一个新的数据块中,这个就成了行迁移。
### Oracle 行迁移与行链接的实验详解
#### 一、引言
在Oracle数据库管理过程中,行迁移(row migration)与行链接(row chaining)是两种常见的现象,它们通常发生在记录过大或更新操作导致记录扩展超出单个数据块所能容纳范围的情况下。这两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还可能对查询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原理、检测方法以及解决策略。
#### 二、行链接与行迁移的基本概念
**1. 行链接的产生**
- **直接插入大记录**: 当插入的记录本身过大,以至于无法在一个数据块中完整存放时,就会产生行链接。例如,一个包含大量文本数据的记录可能会被分割并链接起来存储在多个数据块中。
- **更新记录导致过大**: 在更新一条记录时,如果更新后的记录超过了单个数据块的存储容量,那么这条记录也将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并在多个数据块中链接存储。
**2. 行迁移的产生**
- 当一条记录被更新且原始数据块没有足够空间存储更新后的内容时,Oracle会将该记录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含指向另一部分的rowid,这部分仍保留在原数据块中;另一部分包含具体的更新数据,被移动到一个新的数据块中。这种现象即为行迁移。
####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1. 创建测试表及插入数据**
- 首先创建一个表`t1`,其中包含两个`VARCHAR2(4000)`类型的列`c1`和`c2`。
- 插入一条包含大量字符的记录,并提交事务。
**2. 创建用于检测行链接的表**
- 在Oracle的`admin`目录下找到并执行`utlchain.sql`或`utlchn1.sql`脚本来创建相关表,用以检测行链接情况。
**3. 比较不同数据块大小下的效果**
- 调整系统参数`db_32k_cache_size`为`16M`,创建一个使用`32K`数据块大小的表空间`tbs_32`。
- 在该表空间中创建一个与`t1`相同的表`t2`,并插入同样的数据。
- 观察`t2`中是否出现了行链接或行迁移现象,与`t1`进行对比分析。
**4. 检测行迁移与行链接**
- 通过查询`V$SYSSTAT`视图中的`tablefetch_continued_row`、`tablescan_rows_gotten`和`tablefetch_by_rowid`统计信息来判断是否发生了行迁移或行链接。
- 使用`DBMS_ROWID.ROWID_BLOCK_NUMBER(rowid)`函数确定最近插入记录所在的块号。
- 使用`ALTER SYSTEM DUMP DATAFILE 5 BLOCK 135;`命令将指定数据文件中的特定块dump到trace文件中进行分析。
#### 四、解决方案
**1. 解决行迁移的方法**
- 通过导出和导入数据,或者使用`ALTER TABLE MOVE`命令对表进行重整。
- 将迁移的数据复制到临时表中,然后在原表上删除这些数据,再重新插入。
**2. 解决行链接的方法**
- 增加数据块的大小,以适应更大的记录。
- 优化表设计,将常用字段放在前面,不常用的字段放在后面,以提高查询效率。
#### 五、结论
行迁移与行链接是Oracle数据库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配置调整和表结构调整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提升数据库的整体性能。对于已经发生的行迁移或行链接,可以采取上述解决措施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