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
#### 一、本轮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
##### (一)实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较大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随着中国经济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国内的实际总需求已经超过了潜在总供给,呈现出显著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态势。自2004年起,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总供给缺口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总供给,从而产生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 (二)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胀预期明显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货币供给出现了被动扩张的趋势。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政策,但M1(狭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在8月份仍高达18%,银行贷款增速也非常高。这说明中国的金融环境依然相当宽松,容易诱发通货膨胀。此外,企业贷款容易获取,尤其是用于购买升值资产,如土地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资本支出泡沫的出现。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的非货币资产。2006年11月以来,M1增速已连续10个月超过M2(广义货币),这反映了企事业单位投资冲动和意愿的增强。
2. **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加上银行结汇制度的影响,导致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收购外汇,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3. **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2004年和2005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出现了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 (三)上游产业的价格波动性大于下游产业
上游产业的价格波动性通常大于下游产业,市场需求主导了消费领域的价格走向。近期食品价格上涨不仅受到外部供给冲击的影响,还受到需求拉动的作用。例如,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这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供给,进而推高了相关产品的价格。此外,从饲料到化肥等农产品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价格都有所上涨,这也部分归因于需求拉动效应。
####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本轮通货膨胀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 **流动性过剩**: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推动了商品和资产价格的上涨。
- **信贷规模扩张过快过猛**:银行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 **需求拉动**: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超过了供给能力,导致价格上涨。
#### 三、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特征及成因,我国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 **实施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 **执行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开支,避免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 **控制投资规模的宏观行政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投资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面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既要解决当前的通胀问题,也要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手段,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