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法规】
1.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2. 《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确保这一权利的实现。
3.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作弊的,三年内不得再次参加考试,体现了教育公平和诚信原则。
4. 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旨在保护学生免受不良影响。
5. 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体现了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教师职业道德】
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内在精神品质,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育教学理念与改革】
1.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2.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避免过于理论化和脱离实际。
3. 教学方式应转变,反对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自主学习。
4. 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关注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帮助建立自信心。
5. 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看学业成绩,还要发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6. 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推动教学内容、方式、互动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
【课程设置与教学原则】
1.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结合的课程,体现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和阶段性。
2.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索。
【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具有生产性和永恒性,同时在阶级社会中体现阶级性,反映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学过程】
1.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
2.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
这些内容涵盖了教育政策、教师职业规范、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学生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