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石力学知识点概览
#### 一、岩石力学学科概述
- **起源与发展**:岩石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雏形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J.Stini和L.Müller等人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发起并举行了首次以岩体力学为主题的国际岩石力学讨论会,标志着岩石力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领域的初步确立。同年,他们还创办了《GeologieundBauwesen》杂志,后更名为《Rock Mechanics & Rock Engineering》,成为岩石力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名词确立**:195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一次专业会议上,“岩石力学”这一名词正式被使用,并由该学院汇编了“岩石力学论文集”。这是岩石力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被广泛认可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 二、岩石力学定义及特点
- **定义**: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岩石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破坏规律及其工程稳定性的学科。1964年美国地质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更进一步强调了岩石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属性,将其定位为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岩石对其周围物理环境中的力场反应。
- **特点**:岩石材料不同于一般的人工制造的固体材料,它是一种具有复杂地质构造和赋存条件的天然地质体。因此,岩石力学不仅关注岩石本身的力学特性,还必须考虑岩石所处的地质环境因素。
#### 三、岩石力学理论发展简史
- **初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岩石力学尚处于萌芽阶段,A.Heim提出了静水压力理论,奠定了岩石力学理论的基础。
- **经验理论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包括普罗托吉雅柯诺夫提出的自然平衡拱学说(普氏理论)和太沙基(K.Terzaghi)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特征,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经典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弹性、塑性力学理论的引入,岩石力学理论得到了显著发展。这一时期,形成了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的理论框架,实验方法不断完善,岩石力学文献和专著大量出版。
- **连续介质理论**:以固体力学为基础,通过分析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来探讨岩石工程的稳定性。如萨文采用无限大板孔应力集中分析围岩应力分布,R.Fenner和J.Talobre提出相关公式等。
- **地质力学理论**:强调岩体中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岩石工程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20年代,德国人H.Cloos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50年代,J.Stini和L.Müller创立的“奥地利学派”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 **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岩石力学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
- **复杂多样的力学模型**:用于分析岩石力学问题,如流变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等。
- **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岩石力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
- **计算力学的发展**:有限元、边界元、离散元等多种数值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岩石力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系统科学理论**:非线性理论、不确定性理论等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也被引入岩石力学研究中,为理解和解决复杂岩石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岩石力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如今的多元化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已经成为解决各类岩石工程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