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问题解析》
本专题探讨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其利用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音的本质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各种声音源,如人的声带、鸟鸣的鸣膜、昆虫翅膀的摩擦,都是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且振动频率必须在20至20000赫兹之间,这是人类可听声的范围。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和固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如果回声与原声的间隔超过0.1秒,人耳就能区分出来,据此可以计算距离。
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则与振动的幅度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物体固有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能区分不同的乐器或人声。
声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和能量传递,如回声定位、声呐探测等。噪声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而环保角度则关注对人们生活和工作造成干扰的声音。噪声的控制方法包括在声源处减弱、传播途径中阻断和接收端防护。
题目解析:
例题1中,选项B描述错误,噪声强度显示仪只能检测噪声等级,不能降低噪声。
例题2中,选项A、B、C都错误,吹奏时按压气孔改变的是音调,不同力度改变的是响度,喇叭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扩散,而非音色。选项D正确,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例题3中,观众可以通过音色分辨不同的乐器,而琴师调节琴弦松紧是为了改变音调。
选择题1未给出具体图形,无法直接判断,但通常涉及声音传播、声源振动或声音特性的理解。
总结来说,声现象的研究涵盖了声音的物理本质、传播规律、特性以及其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同时强调了噪声污染的防治,这些都是理解和应用声音知识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