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题目中提到的"某温度下,在100g 质量分数为 20%的 KNO3 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 10g 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说明在这个温度下,KNO3 的溶解度至少是30g(因为原溶液已有20g KNO3,再加10g达到饱和)。但需要注意的是,溶解度的具体数值需要根据温度来确定。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可以继续溶解溶质。降低温度通常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为大多数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 溶液性质: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是所有的液体都是溶液,如豆浆和牛奶是乳浊液,而非溶液。溶液可以是无色的,也可以是有颜色的,这取决于溶质的性质。
4. 物质溶解后的温度变化:某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而有些物质溶解会放热,如NaOH和CaO。溶解NaCl对溶液温度影响较小。
5. 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这是一个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变化。
6. 溶质的种类: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例如,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是固体溶质,汽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蔗糖和酒精可以溶于水。
7. 饱和溶液与溶液浓度:饱和溶液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是浓溶液。饱和溶液只表示在特定条件下无法溶解更多溶质,而浓度则取决于溶质质量和溶液总体积。
8. 溶液的导电性:盐酸、氯化钠等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离解成带电离子。
9. 物质的用途: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烧碱(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于食品干燥;甲醛有毒,不能用作食品保鲜剂。
10. 实验操作: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通常包括计算、称量、溶解和转移等步骤;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时会放出热量;蛋白质燃烧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花燃烧则没有此气味。
11. 溶液的形成:蔗糖可以溶解于水形成溶液,而豆油、面粉和泥土不易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12. 实验操作正确性:称取7.5g氯化钠、量取42.5mL水、溶解氯化钠以及转移溶液的操作要确保准确无误,图片描述的操作步骤中甲和乙正确,丙和丁未给出具体图片,所以无法判断。
13. 溶质种类: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14. 可溶性物质:蔗糖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而花生油、面粉和汽油不易溶于水。
15. 溶液配制误差分析:俯视读数会导致实际水的体积偏小,从而使得溶液浓度偏大;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增加水的量,导致浓度偏小;称量时如果游码在右盘,则实际称得的蔗糖质量比读数小,浓度偏小;含有杂质的蔗糖会使溶质质量偏大,浓度偏大。
16. 实验结果判断:A选项可以通过实验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B选项pH试纸只能读出整数;C选项氢氧化钙微溶于水,20℃时难以配制2%的溶液;D选项盐酸加热蒸发水时,盐酸也会挥发,所以浓度不会翻倍。
17. 溶液特性: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意味着粒子在溶液中均匀分布且长时间保持稳定,但粒子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运动;饱和溶液的定义;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不一定都要通过降温,还可以通过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形成溶液。
18. 提纯混合物的方法:提纯混合物的方法包括过滤、结晶、蒸馏、萃取等,需要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组成、配制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操作和问题分析,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础内容,对于理解溶液的特性和应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