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研究和认识听觉系统的编码方式对开发新的耳聋治疗装置与技术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二、人工听觉装置
中国有 2004 万不同程度的听力残障人士,听力的障碍让他们不能准确感知
声音,不能有效地与正常人进行言语交流。听觉系统疾病很难治愈,这是听觉神
经系统的复杂性所致。人工听力装置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获听觉的机会。
人工听觉装置主要分为两大类:电子放大助听装置与人工听神经刺激装置。
电子放大助听装置的代表产品是助听器,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放大所接受到的
声音信号使耳聋病人更好地听到声音。现在市场上的助听器主要分为耳内型
(ITE)、耳道型(ITC)、迷你耳道型(MITC)、隐形深耳道型(CIC)。但无
论哪一种类型的助听器都不能适宜受损的听觉系统恢复正常。它只是把声音扩大,
使耳聋病人易于听取。
在近 10 年里,又有许多新型的电子放大助听装置问世[3],如骨锚式助听器
(BAHA)与人工中耳(MEI)。骨锚式助听器利用植入乳突骨内的钛螺钉,将声
音直接由骨导进入内耳[4]。它适应于双侧先天耳道闭锁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
者。人工中耳装置则将振动器定位在听小骨之一的砧骨上,直接通过耳蜗窗向内
耳传递能量。这两项技术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技术手段尚不成熟。
人工听神经刺激装置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为代表。它的主
要功能在于替代失去功能的耳蜗,通过电子装置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
在 CI 装置中,一系列刺激电极成阵列状镶嵌在硅胶芯上,随硅胶芯一起插入到
耳蜗里。外部的麦克风接收到声音后,首先经过言语处理器的分析处理,变成个
频段的调制信号。这些信号被发送到电极阵列,这些电极利用基底膜的频率拓扑
结构关系,产生电脉冲刺激相应的频率区域,使人产生听觉知觉。目前,人工耳
蜗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人工听觉技术。
在人工耳蜗的工作路径上,言语处理器的信号编码对植入患者的言语理解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采用的人工耳蜗语音处理策略是 CIS(continuous
interleaved sampling)算法。但是,CIS 核心的编码策略是针对印欧语系特别
是英语母语患者研究开发的,并不完全适应汉语母语的患者。已有研究报告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不及英语和德语国家的人工耳蜗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