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教育领域,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了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即PAD模式,这种模式旨在通过让学生在讲授环节吸收知识,在内化环节深化理解,并在讨论环节通过交流互动提升应用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进而促进深层次学习的发生。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学习动机及其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研究首先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指标。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内外学习动机均较强,且内部动机较外部动机更为显著。这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内部动机包括热衷性、挑战性、选择简单任务等,而外部动机则涉及关注人际竞争、依赖他人评价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对分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知识带来的内在满足,而对分数、奖励等外在因素的依赖相对较少。这为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在教学设计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研究还发现,性别差异在学习动机上并不显著,而年级差异较为明显。具体而言,大二学生的动机水平普遍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这可能与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经历和心理状态有关。例如,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正处在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方式的阶段,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建立稳定的动机。而大三学生或许已经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学习压力和外界诱惑相对较多,可能对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干扰。大二学生则处于大学生活的中期,既已经适应了大学的节奏,又不像大三学生那样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分心因素,因此学习动机相对更强。这一发现对于不同年级的教学策略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提到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它为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习动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个体差异,对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为未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进及其理论建构提供了实证证据。这意味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和年级,以设计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心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