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1―2009年大豆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了大豆不同发育期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效果不同,其中开花一结荚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最大,为0.90,其次为播种一出苗期的降水,相关系数为0.71,结荚一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分枝期的生物量和开花期的叶面积对大豆产量具有一定影响(r>0.5)。通径分析显示具有显著直接作用的因子是开花期的叶面积,不同发育期的气温与降水主要通过对生物量和叶面积的间接作用来影响大豆产量, 《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2013年)》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气象条件如何影响大豆产量,特别是在大豆的不同生长阶段。研究基于2001年至2009年间的大豆田间试验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了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具体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的气象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开花到结荚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90,表明此期间的气温对产量至关重要。播种到出苗期的降水量也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为0.71,显示出水分供应对早期生长的重要性。结荚到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产量也有直接影响,而分枝期的生物量和开花期的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较为密切(r>0.5)。 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气象因子对大豆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开花期的叶面积是具有显著直接效应的因子,说明叶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从而影响产量。不同发育期的气温和降水则主要通过影响生物量和叶面积间接影响产量。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因素影响了大豆的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关系,研究者建立了包括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大豆产量回归模拟方程,该方程能较好地解释大豆产量的变化(R²=0.99)。这一模型对于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产量的波动,以及为农民提供大豆种植管理的科学依据具有实际价值。 文章强调,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深入研究大豆对气象条件的响应对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此研究不仅填补了结合发育期、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分析大豆产量的空白,还为大豆产量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农业管理策略,确保大豆生产的稳定性和粮食安全。
- 粉丝: 7
- 资源: 909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