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研究了尕海泥炭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自然界中,湿地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自然之肾”。而土壤的理化性质则直接关系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空间异质性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了解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尕海湿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凋萎系数为中等变异,其变化符合正态分布,垂直变化规律明显,湿地局部土壤水分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不同泥炭层湿地土壤有机质、全N全P的垂直变化趋势相同,水平变化趋势从泥炭层>80cm一泥炭层60~80cm一泥炭层40~60cm逐步降低,多数土壤剖面中下层全K的含量高于上层。
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土壤水分、容重、凋萎系数和土壤养分(有机质、全N、全P和全K)的分布,来更好地理解湿地土壤结构状况和蓄水能力,以及它们对湿地植被生长和沿河区域湿地环境形成与演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凋萎系数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其变异系数(Cv)在27.6%至33.6%之间。这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明显,且服从正态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土壤水分含量在某些湿地地区相对较低。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泥炭层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垂直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其水平变化趋势从上层泥炭层向下的趋势依次降低。而在多数土壤剖面中,中下层的全钾含量高于上层,这意味着土壤养分水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模式。
本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有机质和N、P、K主要营养元素在湿地土壤中的重要性。它们是湿地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不同尺度上研究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异质性,对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目前,关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土壤的研究多集中在有机碳上,而对其它土壤性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聚焦于甘肃省尕海湿地,属于高原高寒湿地,并且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之一。通过研究,希望可以为优化湿地管理措施、提高湿地生态功能以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项研究还得到了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论文作者马维伟是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的讲师,研究方向为湿地土壤和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