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台通用PC的外部设备就有5~10个嵌入式微处理器,如键盘、软驱、硬盘、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USB接口等均是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的。在制造工业、过程控制、通信电视、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消费类产品均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具较好的实时性,系统可靠性,任务处理随机性等优点。但是它们的价格普遍偏高。因而,Linux操作系统成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首选
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它涉及到硬件平台的选择、内核的裁剪、驱动程序的编写以及整个系统的集成。嵌入式Linux因其开源、免费、稳定及强大的社区支持,成为了嵌入式领域的首选操作系统。
在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内核进行精简。这需要根据目标设备的具体需求,决定哪些驱动和模块是必要的。例如,如果设备不需要网络功能,那么可以移除网络相关的内核模块。内核通常是压缩存储的,系统启动时会自动解压并常驻内存。当需要运行应用程序时,再从磁盘加载到内存执行。
内核构建涉及到一系列的Makefile命令。`make config`用于配置内核,依据`arch/i386/config.in`进行定制;`make dep`用于查找依赖关系;`make clean`清除构建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make mrproper`更彻底地清理,恢复到初始状态;`make`则构建内核,生成`vmlinux`文件;`make zImage`或`make bzImage`生成压缩的内核映像,`zImage`是较小的压缩版本,`bzImage`则进一步压缩;`make modules`编译模块文件;`make modules_install`将编译好的模块安装到指定目录。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对内核源代码进行修改以满足特定需求。例如,可以调整进程管理中的`task_struct`结构,优化任务队列、时钟管理、中断处理,改进进程间通信机制,或者优化内存分配函数和虚拟文件系统。
系统启动引导程序是另一个关键环节。通常包括`bootsect.s`、`head.s`和`setup.s`三个部分。`bootsect.s`是磁盘引导程序,它在BIOS加载后将自己移动到内存并加载其他模块。`setup.s`负责读取系统数据,准备进入保护模式。`head.s`则是进入32位保护模式的关键,加载数据段寄存器,设置中断描述符表和全局描述表,启用A20地址线,最终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
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不仅涉及软件层面的内核裁剪和驱动编写,还涵盖了硬件平台的理解、启动流程的掌握以及系统优化等多个层面。这个过程需要对Linux内核有深入理解,同时具备良好的编程和调试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嵌入式Linux系统在物联网、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因此熟悉并掌握构建流程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