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交联过程的机理,是材料科学特别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交联聚合物因其三维网络结构而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然而,传统交联聚合过程中的链增长常常难以控制,导致产物分子量分布宽泛,甚至形成不溶不熔的凝胶状物质,极大限制了其应用。
栗方星、刘冬平、孙瑞敏、陈俊等在南开大学化学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设计含有竞争反应的交联聚合体系,从而实现链增长的可控性。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引入一种与交联过程链增长相竞争的反应,通过调节这种反应的程度,实现对交联聚合过程的有效控制。
在这一机理中,分子内反应和分子间反应作为一对竞争反应,对链增长产生控制作用。分子内反应在链内发生,形成的交联结构不增加分子量;而分子间反应在链与链之间发生,形成的交联结构增加分子量。由于分子内反应的存在,部分官能团被用于形成分子内交联结构而不是用于增加分子量,从而使得分子量的增加受到限制,最终可以合成出具有交联结构的可溶解大分子。
通过这种机理,科学家们能够合成出的可溶解的交联大分子,避免了传统交联聚合物难以溶解的问题。这一研究不仅对于理解交联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新型交联聚合材料、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前言部分提到,控制交联过程合成可溶解的三维网状大分子一直是挑战性课题。传统上,尽管乳液聚合等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成出可溶解的交联大分子,但这些方法往往借助于合成技术,并未从聚合体系内部寻找解决控制交联过程的途径。这一点强调了从机理上解决交联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章还回顾了交联聚合物的早期研究,包括Staudinger的苯乙烯和二乙烯苯的合成尝试,以及后续研究者在乳液聚合等领域的成果。这些历史的回顾不仅展示了研究的发展脉络,也指出了早期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实验部分中,研究者通过合成特定的预聚物,其中包含有能够相互反应的两种官能团,进而形成预聚物分子链。这些预聚物经过聚合反应,形成交联结构,但分子量的增长受到预设的竞争反应的限制,从而可以得到具有特定交联结构的可溶解大分子。实验中所用原料、扩链剂的详细说明,以及具体配比的交代,都为研究的可重复性提供了保障。
总体来看,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在交联聚合体系设计上的创新思路,也提供了合成可溶解交联大分子的实验方法。其对于进一步推动交联聚合物的应用和理解交联反应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