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主要用以改变水中悬浮颗粒的粒度分布。絮凝反应设备创造的水力条件直接影响其内部三维流场的分布,进而对絮体成长及粒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以聚合氯化铝(PAC)为絮凝剂、水中高岭土悬浮颗粒为去除对象,采用浊度仪、颗粒计数仪等在线仪器对絮凝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研究改变反应条件对动态絮凝过程絮体粒度分布及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对絮凝反应器内三维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有助于改善反应设备水流状态和强化絮凝效果。
### 絮凝过程絮体粒度分布特征及流场仿真
#### 摘要与研究背景
本文探讨了絮凝过程中的絮体粒度分布及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利用仿真技术研究了絮凝反应器内部的三维流场分布。絮凝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改变水中悬浮颗粒的粒度分布,进而提高水质。絮凝过程中,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的作用下,水中的悬浮颗粒会聚集形成絮体,这些絮体的粒度分布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絮凝效果。
传统的絮凝效果评估主要依赖于沉淀池出水的浊度测量,但随着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这种评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研究絮体粒度分布对于深入理解絮凝机理、优化絮凝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 实验设计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本研究中使用的仪器包括PCX2200型颗粒计数仪(美国)、MICROTOL在线浊度仪、RW20.N型多级变速搅拌器(德国)以及方形有机玻璃反应容器等。其中,方形有机玻璃反应容器的有效体积为18L,尺寸为28cm x 28cm x 23cm。
实验用水样为高岭土悬浊液,其主要成分包括SiO2、Al2O3等。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含量大于99.0%,pH值为4.9,盐基度为82.4%,水不溶物含量为0.95%。
**1.2 试验方法**
- **1.2.1 絮凝剂及试验水样的配制**:将PAC配制成1%溶液备用;试验水样采用高岭土悬浊液配制,浊度控制在98NTU。
- **1.2.2 试验流程**:
- 确定最佳投药量(PAC)为10mg/L;
- 使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水力条件,包括快搅速度、快搅时间、慢搅速度和慢搅时间;
- 改变絮凝条件,研究不同条件下絮体粒度分布的变化;
- 对反应器内的三维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实验结果与分析
**1.3.1 絮凝搅拌试验结果的表征**
- 快搅速度:200、250、300 r/min;
- 快搅时间:10、20、30 s;
- 慢搅速度:60、90、120 r/min;
- 慢搅时间:10、15、20 min。
实验结果显示,最佳水力条件为:快搅速度250 r/min、快搅时间10 s、慢搅速度60 r/min、慢搅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优的絮凝效果。
**1.3.2 絮体粒度分布动态变化**
利用颗粒计数仪监测絮凝过程中絮体粒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观察不同粒径范围絮体的生成和长大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微观层面深入了解絮凝过程中的颗粒行为,为进一步优化絮凝工艺提供依据。
#### 流场仿真计算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絮凝过程中水流状态的影响,研究人员还对絮凝反应器内的三维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显示,不同的水力条件会导致流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絮体的成长和粒度分布。
#### 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揭示了絮凝过程中絮体粒度分布的重要性及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水力条件可以有效改善絮凝效果,提高水质。此外,三维流场仿真的应用为理解和改进絮凝过程提供了有力工具。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提高絮凝工艺效率、确保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