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是2007年发生的一起重大滑坡事件,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土石和岩块滑落,还严重威胁到了九州开发区的交通安全与民众生活。穆鹏和董兰凤对该滑坡事件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成果指出该滑坡具有分级分块滑动特性,其复活主要受降雨、不合理的人工灌溉活动和区域高陡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采用了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等方法,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滑带土微观结构,全面研究了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条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计算方法,评价了滑坡在不同外部条件下的稳定性,包括天然状态、降雨、地震以及降雨和地震的耦合作用。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方面,该区域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316.7mm,多集中在7月至9月之间,占全年的60%以上。年蒸发量较大,平均为1399mm,且存在季节性冻土层。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区域相对高差较大,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陡峭。地层岩性主要由全新统滑坡堆积物和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组成,地层相对简单。滑坡区还存在地质构造活动,新构造运动强烈,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在地震活动方面,研究区属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区的天水~兰州~河西走廊地震带,具有较高的地震风险。历史上该区域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地震烈度较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到了0.20g。
在滑坡特征方面,滑坡的体态、尺寸、分布以及变形破坏的特征均得到了详细记录和分析,揭示了滑坡的活跃度和潜在的破坏模式。
研究还提到,由于应急工程措施无法根本解决滑坡问题,因此需要永久性的治理工程。治理工程的设计需要基于滑坡的地质环境和稳定性评估结果。在滑坡治理工程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降雨、地震等外部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且要评估各种极限平衡状态下的稳定性。
通过对滑坡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出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降雨、不当的人工灌溉和高陡地形。降雨和灌溉增加了滑坡体的含水量,降低了滑带土的抗剪强度,进而诱发了滑坡。滑坡区高陡的地形则提供了重力势能的释放条件。
该论文通过对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为滑坡的应急治理和永久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还对类似地质环境下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