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女性妇科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增殖出血,引起子宫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异常子宫出血、继发性痛经和不孕症。该疾病在临床诊断上存在困难,常被忽视,治疗目前仍以子宫切除为主。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基底膜内陷及侵蚀因素、性激素依赖、血管生成、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
基底膜内陷理论是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发病机制之一,即基底层内膜腺体的侵润和内陷导致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基底膜内陷的原因可能与子宫平滑肌的薄弱或宫腔压力增加有关。一般认为,基底膜内陷是由于组织间粘附性降低、肌层平滑肌束松弛、肌层结构薄弱等因素导致的,之后在多因素作用下发生病变。妊娠、分娩、肌瘤挖除、宫腔操作等均可造成子宫内膜及浅肌层的损伤,有利于基底层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内生长而发病。孕激素可能造成宫腔内压力增高,进而增加内膜内陷的发生。
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孕次、产次、人工流产次数及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研究显示,基底膜内陷的发生过程可能是子宫内肌层肌纤维退化,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间隙空间扩大,肌层细胞排列紊乱,内膜的腺体和间质进入肌层,最终发展为子宫腺肌病。此外,内膜-肌层连接带病变,例如内膜下平滑肌肥大、正常带结构的扭曲和内肌层功能紊乱,也可能促成内膜成分侵入并形成病灶。
近年来,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证实了子宫腺肌病表现为间质细胞作为始发病因的子宫模型。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加速上皮向下生长的因素,如新生动物的内膜周围间质的破坏可能导致子宫间质、平滑肌、血管和可能的神经分布的异常发育,为内膜组织的不正常生长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从而解释了患者成年后易患子宫腺肌病的倾向。
另外,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还可能与性激素依赖、血管生成、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例如,子宫内膜的侵入可能是基底层内膜浸润入裂开的子宫肌层中的结果,而其诱发机制尚不明确。在体外研究中,异位的内膜细胞具有与转移性膀胱癌细胞株同样的侵袭力,有助于基底内膜向肌层扩展。
目前,磁共振和阴道超声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的根本原因是子宫肌层的解剖缺陷。基于以上研究,科学家们正在逐步揭示子宫腺肌病的复杂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未来可能的治疗策略和诊断方法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