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砂质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认为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 ###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 沉积背景 **区域沉积背景**: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泉四期时,经历了从裂谷断陷作用结束到整体进入扩张期的过程,构造演化进入了拗陷阶段。这一时期,盆地湖泊面积逐渐扩大,由动荡性沉降至趋于平稳沉降。盆地南部发育有七大水系,形成了五大沉积体系。通榆、保康、怀德、长春四大水系构成了南部两大沉积体系,并在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背景下,于扶余、新立、乾安一带汇入湖泊,形成了三角洲。 **物源分析**:在泉四段沉积期间,由于松辽盆地多次震荡性沉降及其东部基底的逐步抬升,在湖侵背景下伴随着数次小规模水退。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物源间歇供给,导致砂体往复进退,在古地理背景上做东西摆动。同时,由于湖泊作用,砂体横向分布广泛,纵向互相切割,形成了多套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复合体。到泉四段沉积末期,湖盆扩大,本区逐渐转变为滨浅湖区。 基于前人的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保康-乾安方向的砂体前缘经过木头地区抵达扶余一带,最大厚度可达40米,说明西南物源为扶余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来源。从扶余油田重矿物成分分析来看,主要矿物为锆石、石榴子石、电气石、磁铁矿等陆源矿物。这表明该区的物源主要来自保康-通榆体系和怀德-长春体系两个方向,其中以保康-通榆体系为主。 #### 沉积特征分析 **岩性特征**: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储层主要由棕色、棕褐色细砂岩构成,夹杂着少量粉砂岩、灰绿色泥岩、棕红色杂色泥岩,以及含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等过渡岩性,其间还夹有少量薄层灰岩。岩石粒度较细,粒度中值在0.04-0.25 mm之间,属于细砂岩和粉砂岩。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 #### 沉积微相类型 根据岩芯和测井数据分析,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微相主要为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水下分流河道**:这是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之一,通常呈NNE(东北偏北)或SN(南北)方向延伸,因主河道摆动导致河道中心左右迁移,使得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不稳定。这种微相在第5、6、8、10小层中较为发育。 2. **水下分流河道间**:这类微相位于两条相邻的水下分流河道之间,通常由细粒沉积物组成。 3. **水下天然堤**: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由较细的沉积物组成,起到限制水流的作用。 4. **水下决口扇**:在河道决口处形成的扇形沉积体,通常含有较多的粗粒物质。 5. **砂质浅滩**:位于三角洲前缘,由较纯净的砂质沉积物构成。 #### 平面分布规律 通过对单井微相分析并结合大量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的研究,确定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中提到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主河道的摆动,河道中心左右迁移,造成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的不稳定。 #### 结论 通过对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地区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沉积环境,也为油田下一步的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粉丝: 5
- 资源: 921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