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周武王继位后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古代礼仪和政治理念。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发现的《武王践阼》竹简版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对于校正和理解传世本《武王践阼》提供了重要依据。
《武王践阼》新证这一研究,主要基于对新发现的楚竹书竹简本的分析,以及与传世本进行对比校正。文章通过对文字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传世本中的一些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更正建议。研究中涉及的“不知”、“黄帝”、“颛顼”、“尧”、“舜”等词汇,是上古时期对于先贤的称谓,涉及到古代帝系的传承顺序问题,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上古历史的记载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其中“存”、“在”、“见”、“睹”等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古汉语的语言特色,以及古代文献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在研究方法上,张玉金教授采用了文献学、训诂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特别是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对比,对文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考证和解读。例如,通过分析“不知”一词在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以及“微丧”、“不可得而睹”等词句的含义,学者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献内容,并纠正以往学者可能存在的错误训释。
张玉金教授在文章中不仅对《武王践阼》文本进行了校证,还分析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包括对“存乎意”、“意亦”等句式结构的解释,以及对于“忽”字含义的探讨。这些讨论显示了古代文献在长期传承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学者们在校读文献时可能产生的误解。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者观点,如刘洪涛(2009)的研究,以及孔颖达、王聘珍等学者的观点。张玉金教授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反映了学术界对于经典文献研究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整体而言,《武王践阼》新证不仅提供了对《武王践阼》文本更准确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对于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历史和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后续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和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