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的技术特点为其更好地利用现有站址资源奠定了基础。另外,在进行网络建设的同时,中国移动目前正在对TD-SCDMA网络的室内覆盖进行规划设计,并对部分室内覆盖器件进行招标。而各大TD-SCDMA系统厂商基本都已推出了各自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并涵盖了诸多应用场景。同时,一些传统的外围优化厂商也已经加入进来。现在TD-SCDMA产业的总体状态正在由此前的厂商推动型向运营商引导型转变。而运营商考量一项技术进入商用的可行性时,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其工程应用的便利性层面。
标题中的"TD-SCDMA商用直面“三重门”"指的是TD-SCDMA技术在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三大挑战。TD-SCDMA是中国自主开发的3G通信标准,它在技术特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利用现有2G网络资源的能力。然而,实际商用过程中,它需要克服如何妥善处理建网与产品研发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以及如何确保工程应用的便利性这三个主要问题。
建网与产品研发的关系至关重要。TD-SCDMA在10个城市的扩大规模建网中需要超过1.3万个基站,这对站址资源提出了高要求。尤其在大城市,站址的获取和维护面临着高昂成本和公众对电磁辐射的担忧。因此,利用2G网络的站址和室内覆盖资源成为了首选策略,TD-SCDMA的技术特性如智能天线使得这一重用更为可行,节省了30%以上的基站数量。此外,室内覆盖解决方案也在不断优化,系统厂商和传统优化厂商都在积极参与,提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推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是另一个关键任务。TD-SCDMA产业正从厂商驱动转向运营商引导,运营商更注重技术的工程应用便利性。在进入商用阶段前,工程化命题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求产品技术性能达标,还需要关注制造工艺、安装速度和便捷性。中国移动在初期招标时选择BBU+RRU解决方案,而非微基站和直放站,以适应快速建网的需求,体现了这一转变。
工程应用的便利性是决定技术能否成功商用的关键因素。在有限的站址资源下,BBU+RRU解决方案因其实现快速建网的能力而受到青睐。同时,智能天线的设计也考虑到工程实现能力,如阵元数量的调整和馈线的应用。在整个网络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考虑长期的工程化和维护便捷性,以利于商业运营。
尽管TD-SCDMA产业联盟已有近40家成员企业,但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仍需要更多重量级参与者,尤其是测试仪器、核心网络设备等领域。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但目前还远未到收获的阶段,TD-SCDMA产业链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TD-SCDMA的商业化进程面临着基站资源利用、产业链完善和工程化应用的三重挑战,需要各方持续努力,以确保这一中国自主研发的3G技术能够在全球通信市场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