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的是一项关于如何优化行人-机动车交通流延误问题的研究成果。文中以人行横道间距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行人-机动车延误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北京市西二三环间某城市支路的交通数据,使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内容覆盖了人行横道的合理设置、过街行人流量、行人与机动车冲突延误等多个方面。
文章指出人行横道的位置和间距是影响机动车运行和行人过街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在我国城市交通中尤为重要,因为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混行程度的加深,人行横道的设置显得愈发重要。合理的人行横道设计不仅关乎到行人安全,同时也对交通运行效率有重大影响。如果人行横道间距过大,行人需要绕行更长的距离才能过街,这会导致过街时间增加,降低行人效率,而且有可能促使行人违规穿越机动车道,从而增加对机动车流的干扰。反之,如果人行横道间距过小,虽然提高了行人过街效率,却会导致机动车在短时间内受到频繁干扰,运行不畅。
文章引入了行人-机动车干扰系统这一概念,分析了行人与机动车在人行横道处的相互影响。在已有的研究中,行人和机动车在人行横道上的行为特性得到了不同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如Schroeder、Burstedde等人通过调查和仿真分析,分别从行为特性、运行过程、过街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国内,高利平等人则专注于人行横道位置选择的影响,以及行人过街延误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则尝试从行人-机动车系统延误的角度出发,考虑多人行横道的位置和间距设置,以此提升道路使用效率。
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行人-机动车延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过街行人流量确定法则和冲突区域占用避让规则,以双人行横道位置为自变量,建立了过街行人延误模型和机动车延误模型,并将机动车承载率纳入综合考虑。通过使用VISSIM仿真软件,作者在北京市某城市支路的7处过街行人集中发生点设置了21种不同双人行横道的情况,并分析了每种情况下行人、机动车以及系统的平均延误值。
研究中的关键词“行人-机动车干扰系统”、“双人行横道”、“延误模型”和“VISSIM仿真”揭示了文章研究的核心。行人-机动车干扰系统不仅涉及人行横道处的行人与机动车冲突,还包括对行人过街行为特征、车流动态、交通流特性的分析。双人行横道的位置和间距选择,则是该干扰系统研究中的关键变量。文章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分析工作,以期找到最佳的人行横道设置方案。
该研究为城市交通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有助于提升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设置,进而改善行人与机动车的交通流效率。通过对人行横道间距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为缓解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提高城市道路使用效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