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是集群经济的一种新型形式,它强调的是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其核心在于集群内部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这直接关系到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产出的提升。创新集群内的知识转移模式是指在特定创新集群环境下,通过不同形式的知识在集群成员之间传递和流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二元点式知识转移、链式知识转移和网络式知识转移。
二元点式知识转移是指在两个知识主体之间的单向知识转移,这种转移模式是所有复杂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的基础。例如,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与中介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都属于这一类转移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和接收,但往往知识的接收方并不会完全无保留地吸收发送方的知识,这涉及到知识的保留性问题。
链式知识转移则是指在多个知识主体之间通过一条公共总线进行的多向知识传递。这种模式强调的是结点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核心,每个结点都有可能成为知识的发送者或接收者,知识的流动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这种模式更多体现在合作企业或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结点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各自的异质性资源上。
网络式知识转移则是知识在网络组织内自由流动的过程,网络式知识转移要求网络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异质性。这种模式下的知识转移是开放的,不仅包括点对点或点对多的传递,还包括了多对多的广泛交流。网络式知识转移模式下,创新集群的组织成员可以共享知识,从而实现集群内知识的增值和创新。
创新集群知识转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创新集群知识转移是集群知识价值增值的过程。在创新集群中,知识的转移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一个知识价值提升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应用,集群的知识得以不断累积和增值。创新集群知识转移是一种有保留的转移。由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知识的转移并不是完全开放和无保留的。知识的发送方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和战略考虑,在转移过程中有所保留。创新集群知识转移受到网络特征因素和正式控制的双重影响。网络特征因素如网络的结构、强度和密度等都会对知识的流动产生影响,而正式控制如法律法规、政策等也会对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率产生影响。
在研究创新集群的知识转移时,需要考虑多个维度的因素,包括知识的性质(显性或隐性)、知识转移的方式(正式或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参与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以及知识转移的环境(集群内部的网络关系和外部的政策环境)。理解这些要素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创新集群内部知识的转移,从而提升创新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世界经合组织提出的,它强调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动力和网络效应。创新集群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优势,其内部存在高度知识流动网络,成员之间充满竞争、合作愿望以及企业家精神。创新集群的发展对于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硅谷、中关村等都是典型的创新集群代表。
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如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管理等。知识转移的成功实现涉及到知识的编码、存储、传播和应用等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是创新集群知识转移成功的关键。
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研究对于促进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提升集群内部各主体的创新产出和生产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创新集群知识转移的模式和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转移的内在规律,为创新集群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