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地调谐三元宿主中的激发态能量,以实现超低压驱动的蓝色电致磷光的研究主要涉及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PHOLEDs)的相关技术。PHOLEDs以100%的理论内效率快速发展,有望满足对能源效率高和便携式数字终端和照明源的迫切需求。本文作者Han等人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蓝色电致磷光二极管,其可以在极低的电压驱动下工作。
文章提到了传统的荧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存在的驱动电压过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电致磷光(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PHOLEDs)技术。与传统的OLEDs相比,PHOLEDs由于其具有更高的内部效率和更丰富的色彩表现,成为了研发的重点。
PHOLEDs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内效率,它们可以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磷光物质(磷光客体)转换电能为光能。为了限制这些磷光客体中的激子(excitons),发射层(EML)中的宿主材料需要具有更高的三重激发态能量级(triplet excited energy level, T1)。然而,T1能量级的提高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即电子的注入和传输门槛过高,导致了驱动电压的增加。
由于高T1带来的高能量差,使得PHOLEDs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到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间的能级间隙往往远大于相应的荧光二极管,因此产生了能量水平不对齐,进而导致了更高的驱动电压。这样的驱动电压问题不仅增加了驱动电路的设计难度,而且还直接降低了功率效率。
针对这一挑战,Han等人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可控调谐三元宿主中的激发态能量,以实现超低压驱动的蓝色电致磷光。这种方法通过优化宿主材料的能级结构,改善了激子在磷光客体中的限制,同时也优化了电荷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降低了整体的驱动电压。
文章还提到了为了实现低驱动电压的PHOLEDs,必须解决高T1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T1水平过高导致载流子注入和传输存在很高的障碍,这些障碍是由于宿主材料需要具备非常高的T1水平,例如2.85 eV(比蓝色磷光客体物质Ir(III)bis(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N,C2)picolinate(FIrpic)高出0.2eV)。
Su和Kido等人的研究通过优化电子传输层(ETL)和阳极之间的界面接触,已经实现了在极低的工作电压(2.18V的起始电压和在100 cd/m²亮度下2.41V)的绿色PHOLEDs。然而,对于实现低驱动电压的蓝色PHOLEDs,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而本文中提出的通过在三元宿主中调控激发态能量,为超低压驱动蓝色电致磷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论文的结尾还特别注明了通讯作者和作者所在的实验室,以及相关的资助信息,这表明这项研究得到了相应机构的支持,并且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