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脾结核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内脏结核病,其发病机制与常规肺结核不同,脾脏结核通常是由于结核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脾脏内,并非指脾脏是结核杆菌进入机体的第一个组织。脾脏内部的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后,在脾脏内繁殖,进而引起免疫反应,形成寒性脓肿。由于脾结核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脾脏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这可能提示有病变,但确诊还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原发性脾结核的诊断上,由于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情况下,医生需要结合病史、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结核菌素实验、结核抗体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和CT)等手段进行综合判断。原发性脾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尤其是增强扫描中,病灶中央无强化,边界清楚,呈坏死表现特征,这在实质性肿瘤中较为罕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
误诊方面,原发性脾结核很容易与脾脏的其他病变混淆,如脾脏血管瘤、错构瘤、炎症性脾脓肿和脾囊肿等,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面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时,除了考虑常见的肿瘤之外,还需考虑到脾结核的可能性。在进行术前检查时,应该增加关于结核方面的检查项目,如结核菌素试验和结核抗体等,以避免误诊。
对于脾结核的治疗,如果确诊,不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原则应遵循结核病的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和全程的药物治疗原则。对于孤立性脾结核或主要表现为脾脏病变的患者,尤其是在结核病变较稳定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全脾切除术,并在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手术治疗不是首选,但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全脾切除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前后,患者均需接受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本病例中,患者因为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左上腹隐痛月余,被多次误诊为脾梗死、脾内囊实性占位,甚至考虑为脾脏恶性肿瘤。直至术后病理石蜡切片才确诊为脾结核。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升高,一直被误认为是肿瘤中央坏死灶感染所致,导致诊断局限化、片面化。
原发性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在治疗上,药物治疗是基础,手术治疗则作为补充手段。医生在临床上要提高警惕,对于脾脏占位性病变要有全面的认识,避免误诊,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