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岩浆及其热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金属成矿专属性的关系中,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是地质学与地球化学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这一过程涉及到岩浆冷却凝固、热液流动、矿物沉积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而这些过程的进行与岩浆热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岩浆热液的挥发性组分是成矿作用的关键,它们往往比岩浆具有更高的硬度和亲电性。这意味着挥发性组分能够有效地从岩浆中萃取金属元素,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岩石熔融、挥发分的释放和热液流动。挥发性组分中的F离子因具有高硬度和亲电性,使得具有硬酸性质的元素如W(钨)、Sn(锡)能够从熔体中被萃取出来,从而形成矿床。
另一方面,软碱性质的元素如S(硫),由于其低硬度和亲电性,在富含S的基性岩浆中,倾向于萃取低硬度的成矿元素,比如Cu(铜)、Au(金),形成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类型,常在造山带中出现,形成铜、钼、金等金属矿床。
再来看板内伸展和底侵作用相关的偏碱性岩浆,它们释放的流体富含Cl离子或CO2,这些元素虽然硬度较低,但电负性较高,能够吸引Fe(铁)、REE(稀土元素)、Au等元素,影响铁氧化物-铜-金(IOCG)型矿床的形成。IOCG矿床是一种与伸展构造相关的矿床类型,它们的形成与地幔热柱上升、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常常与铀、金、铜、铁、磷等元素的富集有关。
研究成矿物质专属性和成矿规律,软硬酸碱原理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软硬酸碱理论是由Ralph G. Pearson提出的,它指出硬酸倾向于与硬碱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软酸则倾向于与软碱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这一理论帮助科学家理解了特定的酸碱反应对于成矿元素萃取的重要性。
此外,电负性、化学硬度和亲电性等化学参数也是理解成矿专属性关系的关键因素。电负性是元素吸引电子对的能力,而化学硬度描述了元素或离子抵抗电子密度变化的能力。亲电性则反映了酸与碱反应的趋势,一个“亲电”的酸更倾向于与“亲核”的碱反应。在成矿过程中,这些化学参数的相互作用对于不同金属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文的作者焦永玲和汪洋分别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他们的研究为理解岩浆热液成矿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尝试从元素/离子化学性质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成矿母岩类型与特定金属矿种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矿床类型,也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深入探讨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这项研究,地质学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识别与特定地质背景相联系的矿床类型,从而指导勘探工作,寻找新的矿床资源。随着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理论的更广泛的应用将会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