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历史上,六胡州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政治概念,它由六个羁縻州府组成,分别为鲁、丽、含、塞、依、契州,主要目的是为了安置归降的突厥人。这个概念不仅涉及历史学,还涉及到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六胡州的建立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和边疆治理的政策;在地理学领域,六胡州的地理位置及其变迁是研究唐代地理的重要内容;而在民族学层面,六胡州的设置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
文章提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六胡州城址归属问题上,研究者们利用了历史文献考证、野外实地考察、城市地理学原理和3S技术手段(即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多种方法,以期获得更为准确和科学的研究结论。3S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为精确地定位历史遗址,分析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六胡州的设置及存续时间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六胡州的初始设置时间为调露元年(AD679),但历史学家们通过不同方式,如墓志铭的出土,对这一日期提出了质疑。此外,六胡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开元十年(AD722)之后,六胡州一词逐渐失去了其行政意义,但这一地理和种族概念在民间得以长久使用。
对于六胡州城址的具体位置,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为模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各种学术观点都有一定的文献依据,但缺乏更为直接的考古发现来验证。例如,侯仁之在1970年代确定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乡的城川古城为元和十五年设置的宥州,而王北辰、艾冲、王乃昂等学者则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对应关系。这些讨论反映了学者们对于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解读和研究路径,也体现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综合这些研究方法和观点,可以看出,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如何正确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如何理解和解读历史文献、以及如何结合考古发现进行综合分析,是解决历史地理问题的关键。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讨论,学术界对于六胡州城址的归属问题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争议,这也是科学探索的常态。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六胡州中的鲁州应在今宁夏盐池兴武营城址处,而匡州城址、故宥州城址和兰池都督府则位于查干巴拉嘎素古城所在。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对唐代六胡州的了解,也为唐代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还能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