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sdnimg.cn/release/download_crawler_static/18106965/bg1.jpg)
Vol.
25No.
4
De
c. 2 0 0 3
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oumal
of
Chang'an
University
(Earth
Sc
ience
Ed
ition)
第
25
卷第
4
期
2003
年
12
月
E 田
GPS
ImimU
言噩噩原东:l
t!
靠回口
I
iI歪
1
巴
正
很泉志
1
制
裁
2
陈宏
$;.2
(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2.
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陕西西安
710054
)
*
[摘要]
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地球模型推导了地而位移场速率与地壳内任意点应力场变化的边界积分关
系,同时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
1999-2001
年观测的
GPS
资料对观测区地亮深度为
5
km
和
25
kr
口的主
应力和最大剪应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应力变化主要集中在祁连山断裂、
海原断裂等,在
1920-1954
年间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震级为
7.0-8.5
级强震的断裂附近,并具有主应力
变化沿断层走向分布、最大剪应力沿断层走向交替变化等特征。
[关键词]
GPS
观坝~
;应力场变化;强震;青藏高原
[申国卦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9955(2003)04 - 0080 -
05
[i
乍者简介]
张永志(1
961
一)
,男,贵州晴隆人,副教授(博士)
,现从事地亮形变、重力测量、
GPS
测量等
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分方法
(Brebbia
,
198
1)
[9]
,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
1999~2001
年
GPS
观测资料对观测区地壳深度为
5
km
,25
km
的应力场变化分别进行了计算,并与研
究地区过去发生的地震活动分布作了对比分析,为
利用
GPS
观测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和深部应力场
变化做一些初步探索。
更:
t
内部应力场与边界位移场变化关系
通过大地测量
(GPS
、水准测量等)可获得地面
三维位移场的变化分布,如何合理地通过地面的位
移场变化来研究地壳内应力场变化,目前尚无定论。
为了建立地面位移场变化与地球内应力场变化的关
系,假设
αJ
表示向量
a
对坐标
ZJ
的偏导数,而且向
量
α
在地质体的体积
V
内和边界
S
上连续、可导,
则向量
a
在体积内和边界上的积分关系可用高斯
积分公式表示为:
jα
jQ)dV
=
Jα
(Q)ndS
V 5
式中
:n
是面元
dS
的法线向量与坐标轴的方向
余弦。
如果给定地质体中任意两个位移向量
α
(Q)
,
ß
(
Q)
及相对应的应力场张量
σ(α)
,
σ
(ß)
,
由公式
(1)可得:
、、,/
唱
'i
(
1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空间测地技术的发展
[1]
(Tralli
M.
等,
1988)
,通过
GPS
观测能够精确地获
得地球表面位移场随时间的变化。在空间尺度上,
空间测地技术能观测到大区域地壳形变变化信息,
从而能观测到地球内部应力场变化在地面形变响应
的分布以及构造应力缓慢作用过程中地壳中某些局
部形变、整体变形和地质块体的运动特征。
Sn
町等
采用
GPS
资料研究了与
Prieta
地震有关的水平形
变
[2];Heki
等分别利用
GPS
观测和台站形变观测
结合弹性位错理论模型研究了
Sanriku
-
Haruka
一
Oki
地震过程和震后断层滑动引起的地形变变
化
[3]
并指出了与地震有关的形变随时间变化和空
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L
盯
son
等利用
GPS
观测研究了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4]
。我国
学者在利用
GPS
资料研究地壳形变和地质块体间
的相对运动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黄立人、宋成
聘用
GPS
资料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
壳形变和地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
[5~6];
王琪利用
GPS
资料研究我国云南丽江
7.0
级地震前的地壳
形变和地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
[7];
黄立人利用华北
地区的
GPS
资料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华北地区
弹性地壳中的应力场分布
[8]
。笔者则采用边界积
[收稿日期
J
2002
-
11
-
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977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