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交换机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细分
三层交换是在 1997 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种交换技术,最初是为了解决广播域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三层交换技术已经成为构建多业务融合网络的主要力量。当前,三层交换
机的应用环境正面临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新技术?其发展趋势怎么样?未来的市场需求
怎么样?
产生及发展
三层交换(也称多层交换技术,或 IP 交换技术)是在 1997 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种交换
技术,它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众所周知,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 OSI 网络参考
模型中的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
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规模较大的网络中的广播域
问题,最初的三层交换机往往是把二层转发和三层交换做在两个单元中,还没有用一个芯
片 完 成 完 整 的 三 层 交 换 功 能 , 这 样 的 交 换 机 往 往 也 是 机 架 式 的 , 比 如 3Com 的
Corebuider9000、Corebuider3500,思科的 5505、6509,朗讯的 Cajun P550 等,一般都有一
个专门处理三层数据的单元或者模块。
在传统的交换机中,三层交换引擎往往是整个交换机的瓶颈,无法实现大容量的线速
的三层交换,而且模块和模块之间会采用总线式结构。千兆以太网标准出现之后,有些机
架式交换机内部也采用了千兆端口实现模块和模块之间的互通。 1998 年 Intel 推出了
550T、550S 可堆叠的盒式三层交换机,背板容量达 2。1Gbps,可以实现 8 个百兆端口的
线速交换,这是当时市场上最早出现的盒式交换机之一,性价比也比较高。但无论是当时
的盒式三层或者是机架式三层交换机,最主要的功能仅仅是为了隔离广播域,路由协议的
支持都比较简单,仅仅支持 RIP、OSPF 等小型网络的动态路由协议,VLAN 之间的路由默
认也是互通的,没有什么控制功能。
随着网络规模的变化,以太网技术从一个办公室网络走向一个办公楼的局域网乃至整
个园区网,而在 1998 年之前,园区网技术往往会采用最早的 FDDI 技术和 ATM 技术。这
种应用变化对三层交换机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对数据转发的控制能力和广域网之间的
路由互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可靠性、可用性要求也大大增强,二、三层交换功能也
发展到由一个单独的芯片完成,交换容量也从最初的 5Gbps 发展到现在的几百 Gbps 的水平,
由此出现了一些关键技术,如 CrossBar 技术、基于硬件线速的访问控制技术、端到端 QoS
技术、更丰富的协议支持等。
应用环境的变化
即使在三层交换技术相当成熟的现在,三层交换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主要
是因为三层交换机的应用环境正在面临巨大的变化。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以 太 网 的 传 输 速 度 从 10Mbps 逐 步 扩 展 到
100Mbps、1Gbps、10Gbps,以太网的价格也跟随摩尔定律以及规模经济而迅速下降。如今,
以太网已经成为局域网(LAN)中的主导网络技术,而且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以太网正
在向城域网(MAN)大步迈进,因此也拉动了三层交换机的更深层次的变革。这种拉动体现
评论0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