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城区雨岛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曹琨、葛朝霞、薛梅和宋颖玲等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上海市区与郊区在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研究使用了累积曲线、距平统计和相对偏差对比等统计方法,基于上海龙华站和青浦、嘉定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雨岛效应对上海市的具体影响及变化趋势。
雨岛效应是指在大城市中,由于建筑物密集、空调和汽车尾气排放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上空的热量积聚,形成一个局部的气候现象,通常表现为城市上空降水增加。文章中明确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上海地区的高温和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1959至2007年的数据显示,上海的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1978年之后,降水量大于平均值的年份明显增多,这表明城市化对降水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还发现,上海的气温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气温和降水量都较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气温的升高与降水量的增多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高温会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在特定条件下促进降水形成。
针对城市雨岛效应,研究者们还对比了上海市区与郊区的降水量差异。结果表明,城市气温和降水变化基本一致,但郊区降水量相对较小,城市中心地区更易于形成降水。这种差异在汛期尤为明显,上海城市雨岛效应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月至10月之间。不过,21世纪以来,城市与郊区之间的降水差距有所减小,这可能与城市化过程中绿地建设和水体分布的改变有关。
通过对上海龙华站和青浦、嘉定地区的长期降水资料分析,研究者们指出,上海城市雨岛效应的利与弊。虽然雨岛效应增加了城市地区的降水量,有潜力缓解某些类型的干旱状况,但同时,也增加了暴雨和洪水的风险,对城市的防洪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技术方法上,研究者运用了累积曲线、距平统计和相对偏差对比等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累积曲线法可以清晰地描绘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变化趋势,距平统计则可以用来描述降水量与长期平均值之间的偏差,而相对偏差对比有助于评估不同区域降水的相对变化情况。
以上述内容为基础,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知识点:
1. 雨岛效应定义: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地面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城市区域相对于周边郊区更容易形成降水的气候现象。
2. 降水量与气温的变化趋势:上海地区在近半个世纪内,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78年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3. 城市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城市化推动了城市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其中高温和降水量变化阶段基本一致。
4. 城市与郊区降水量的差异:上海城市中心区域与郊区在降水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降水量较多,但21世纪以来差距有所减小。
5. 雨岛效应的利弊:雨岛效应可能导致年降水量增多和旱涝风险增加,而对城市防洪等方面带来挑战。
6. 数据处理方法:文中提到的累积曲线、距平统计和相对偏差对比等统计方法在分析气象资料时的有效应用。
7. 气象研究对城市规划的意义:本研究揭示了雨岛效应对上海市气候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建设和防洪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以上知识点对于理解城市化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城市气象学的分析方法以及雨岛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