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档内容存在OCR识别错误,部分字词无法直接解读,因此在内容的叙述中将尽可能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测,以保证知识点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首先从标题和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防止煤堆自燃的措施。该问题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工程技术论文,这表明了煤堆自燃问题在较早的时间已经引起了工程界的重视。煤堆自燃是指煤炭在堆积状态下,由于内部的化学反应生成热量,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煤炭自身起火燃烧的现象。这是一个在煤堆存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煤炭使用量较大的发电厂等场所。
文章内容提到,杨树浦发电厂为了防止煤堆自燃,采用了美国梅里克公司制造的电子秤进行煤堆重量的测量。然而,由于温度补偿功能的缺失,环境温度变化会导致电子秤的零点漂移,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在随后的改进中,该厂采用了德国飞利普公司技术的智能型仪表。这种新一代仪表具有温度补偿功能,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并且在电源失电时仍然能够保持数据不丢失,具备自检功能及时反映故障,为静态实物校验提供了可靠手段。
至于防止煤堆自燃的具体措施,文章提到了化学法和机械方法两种。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喷涂胶水状的液体在煤堆表面形成隔离膜,阻隔煤与空气的接触,从而预防自燃的发生。不过,由于当时国内尚未有合适的化学助剂,这种化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机械方法中提到的喷雾成膜法,是通过在煤场安装能够喷射出细微雾状的喷雾装置,形成雾膜来隔绝空气与煤堆接触,但同样需要避免使用常规的喷水装置,因为水流会穿透煤堆造成更大的孔隙,反而增加煤堆的氧气接触面积,加剧化学反应,从而促进自燃。
堆压法是通过使用堆耙机压实煤堆,并将煤堆四周外表面拍打印来减少煤堆孔隙,目的是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含量,防止氧气进入,从而抑制自燃现象的发生。文章强调了加强对操作员堆取煤的管理,提出新煤与老煤应分开堆放,避免混堆,从而减少自燃的风险。
整体来看,1994年的这篇工程技术论文,反映了当时对煤堆自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措施的研究。文章中的描述虽有部分文字识别不清,但通过对相关术语和实际操作的合理推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防止煤堆自燃需要综合考虑温度补偿、化学隔离、机械压实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温度补偿能够保证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化学隔离和机械压实则是直接针对防止煤堆与空气接触,从而减少自燃风险。这些措施对于当前煤炭存储、运输和使用等领域的安全防护仍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