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界面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关于系统周界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或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接地带。河口界面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河口的本质和内涵,以及河口的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口界面理论的提出,源于系统论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在过去的系统论研究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而忽视了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途径和强度。实际上,系统的存在以它相对独立于环境为前提,系统与环境之间应该有一个既不完全封闭又不完全开放的界面存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无不通过这个界面进行传递。界面对于系统的稳定及动态平衡不再是可忽视的因子。
界面理论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数学上,界面被定义为系统集合之交;在生态学中,界面被看作群落交错区;在自然地理学中,界面是相邻的不同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据特点的交接带。但是,无论是哪种定义,界面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各要素梯度大,变化剧烈。
界面的特性主要包括可渗透性、防御性和自适应性。可渗透性指的是界面具有接纳外界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的能力及界面向外界输出物质和能量的能力。防御性指的是界面形成后,对相邻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有一定的抵抗性,它只能部分地接纳外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以维持自己的稳定。一旦超出某一阈值,界面要么拒绝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要么其稳定性被破坏,达到新的平衡。自适应性指的是界面在动态的环境中,通过自身各要素的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河口界面是河口研究的核心、重点和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的接合地段,处于河流和海洋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河口界面应表现出与两边或多边的系统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可渗透性、防御性和自适应性。河口界面的研究,应将河口作为界面,加深对河口界面的自适应性的认识,加强对河口界面自适应机理的研究。
河口界面的特性,首先要对河口界面进行界定。根据Pritchard(1967)的定义,河口是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外海自由相连,向陆延伸到潮汐能够影响到的地方,其中的水体部分地被陆地径流冲淡。河口是河流系统和海洋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理应具有界面的性质。河口界面的特性,首先要对河口界面进行界定。